首页 > 女生小说 > 凤飞三求凰 > 第一章 陶家 上

第一章 陶家 上(2/2)

目录

陶太太还未更衣,便许她去了,只是多说了一句莫扰了祖父读书的话来。

陶太太确是白叮嘱了一句,陶国安夫妇虽只有这一个女儿,百般娇宠,却也没溺爱出刁蛮性子来,又自小随父母远任,看多了人际往来,眉高眼低,并不同不谙世事的一般闺秀。

她放慢脚步走进陶老爷的书房,将花瓶放在墙角的花几上,正想轻手轻脚的出去,却瞥到陶老爷未在读书,却铺起宣纸,从松鹤纹竹筒中挑拣出一只羊毫笔来。陶老爷在书房不喜仆从随伺,技痒之时也只好自身磨墨调水,陶文姜忙走上前,拿过墨条砚台,边磨边歪头问道:“祖父是想做山水还是花鸟画呢?”

陶文姜显是常出入的,陶老爷倒也不惊讶,便捻须道:“愿符千载寿,不羡五竹封。“

陶文姜闻言便在浓墨中注入一管清水,调得更淡些。陶老太爷看她手法娴熟,调和的墨色均匀,且未有一点溅出,暗自称许。他的次子陶国安两榜进士出身,琼林宴上就以一副东海龙王宴的丹青妙笔得先帝青睐,名声大噪,世人却不知陶国安的画法却是得了父亲的真传,可惜陶国安人仕之后,在绘画一道荒废了,此时见文姜倒颇通一时感念后继有人,又感念朝廷风云变幻,陶家前途未卜,不免翻覆万千,下笔更是苍劲有力,衣袖翻飞之下,傲立于雪山之巅的华茂春松跃然纸上。

画虽已成,陶文姜察觉到陶老爷心思尚在画中,不愿出声惊扰。一老一小各有心思,晨曦穿过窗棂,所到之处薄薄的尘雾也缓缓升起,书房中更显静谧。直到有仆妇来请示早膳,陶老爷方才醒转回神,看到乖孙陶文姜双手平放于小腹,低眉顺眼,仪态娴静,乖巧有礼,很是满意。轻咳了声:“不知道小厨房准备了甚了。”

陶文姜顿时活泛起来,一双秒目波光四转,扶着陶老爷的胳膊边向外走,边甜甜笑道:“李嬷嬷说今天有老母鸡汤兑的豆花儿呢。”

陶爷经过花几看到花几上置放的梅花,虽只有数只花枝,却花团锦簇且错落有致,心中慰贴,便笑道:“就是为了你调得好墨汁,也值得一碗!”

正厅里陶太太已经收拾妥当,看到两人笑语不断的缓缓而来,笑道:“以为你们爷孙要废寝忘食了,还不快坐下。“

陶家并非经世大族,至陶老太爷开始不过是京城中不入流的六品文官,到做到礼部郎中也未能跻身京城末流富贵人家,好在子孙争气,次子陶国安,方过而立之年就已是一方要员,又逢圣恩,甫一入京便是通政使,陶家已颇有中兴之象,然吃穿用度并不奢靡,陶老爷近年尊崇养生之道,更是口味清淡,顾陶太太张罗的早膳不过是梗米粥,几样素点心小菜一类。

陶文姜虚扶着陶老爷入座,才在陶太太身旁安坐,这时李嬷嬷带着青禾端着白瓷大盖碗上来,掀开盖子,鲜香四溢,却是一碗蟹黄豆花儿,汤汁浓稠鲜黄,豆腐白嫩诱人,让稍显寡淡的早膳瞬时有色有味起来。

陶太太惊诧道:“这时候哪来的蟹黄?”

李嬷嬷笑着看了陶文姜一眼,陶文姜才笑道:”今秋螃蟹肥硕,青禾就封了几罐子醉蟹,进京的时候就带来了,正巧李嬷嬷做的豆腐最嫩,拿来配醉蟹黄再没有更好的了。“

已经有小丫鬟给三人拿小碗盛了,陶太太尝了一口赞道:”还是蟹黄汤汁调的好,又鲜又甜,李嬷嬷可没这个手艺调理。“笑着看了青禾一眼道:”你母亲会调教人,给你的丫头也都是得用的。“

青禾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省得圆润讨喜,白嫩嫩的脸蛋泛着粉红,闻言忙回道:”谢夫人夸奖,多亏有李嬷嬷帮我掌着火候,才没熬过头,失了鲜嫩。“

陶文姜也对陶太太笑道:”中午我还陪祖母用饭,请李嬷嬷做蟹鸡煲,让青禾打下手。“

李嬷嬷应承道:”哎,难得二姑娘看上老奴,定将看家的本事使出来。“

陶夫人指着李嬷嬷道:“你是个没成算的,她们主仆二人想着法儿偷师呢,你倒是不肯藏着掖着。”

陶文姜马上不依不饶,陶老爷平时这样一个严肃的人,也顺着陶文姜打趣起来,道:“偷师不如拜师,让青禾给李嬷嬷磕头敬茶,以后就光明正大的学。”

青禾从善如流,马上就要行礼,陶太太却觉得既然是拜师,那就不能随便,要青禾准备斗酒,鞋袜做束修。

几人凑在一处其乐融融得吃过早膳,陶太爷正与陶太太在罗汉床上棋,陶文姜坐在一旁观战,不时添茶,却听外廊上小丫鬟们的请安声,李嬷嬷招呼道“大太太,大小姐来了”。

陶太太与老爷对视一眼,心里纳罕,年节刚过,长房大媳妇卞氏要操持祭祖,年礼后的事务,二房官位显赫,年下迎来送往更是需要二媳妇黄氏打点,三房倒是清闲,三媳妇一贯的多愁多思,大年下的陶夫人也不愿多见,索性让儿子儿媳妇们正月里不需早晚请安,三房也都从善如流,只晚膳后相约来请安。

现下大媳妇和大小姐陶文琳来秋煦堂却又不知为何。

正思纣间,一个圆脸中等身材的富态奶奶和一个十四五岁的清秀少女走了进来,两人皆是举止端庄,目不斜视。两人半蹲行礼,才在一旁的交椅上坐下。陶文姜本跪坐在陶夫人身旁,也不下床,只对陶大太太和陶文琳欠身行礼:“大伯母好,大姐姐好。”

好在陶文姜笑容甜美舒展,不显失礼,只觉娇憨。

陶大奶奶卞氏嘴角扯出一丝笑容来,陶文琳却点头微笑道:“二妹妹早。

陶太太作势打了陶文姜一下道:“像什么样子!“

陶文姜嬉笑的伸出脚来,青禾正要给她穿鞋,就听陶老爷道:“算了算了,都是自家人,也别拘泥于那些虚礼了“陶文姜便向陶夫人身上一靠,随他去了。

陶太太向卞氏问道:“年节事忙,怎么现在过来了?“

卞氏应道:“仆妇小厮们已各归各处,相安无事,只是有件事儿要回母亲。原教导姐儿们的高大家昨个来信,还想回来教导咱家的女孩们。”

陶太太皱了眉头道:“是去年招了上门女婿的?不是说要帮女儿女婿理家才辞了先生的?“

卞氏回道:”听说家里头已然有了章程,也只是有些个薄产,哪里需要那么多人打典,再者她年岁不大,让她安心做老太太怕也是不舒服。“

陶太太叹口气:“高大家虽有些名头,到底是寡妇失业的……“

卞氏犹疑了一下,方道:“听说新招的那个女婿也中了秀才,人情往来越发抛费起来。“

陶夫人又是叹气,道:“怜她是寡妇失业的,女儿女婿又是扛不住事儿的,就还让她来吧,本也不指望她能教出女状元来。“

卞氏忙应下道:“那儿媳就让她三日后再来吧。“

陶文琳却轻声问道:“高大家还是有些学问的,到时我找二妹妹一起上学可好?”

陶文姜心中暗叫不好,眼睛转了转,对陶文琳道:“高大家正月里就来吗?可是母亲前几日还说要带我走动亲戚呢。”

陶文琳笑道:“也不急的,妹妹闲在家里时就来听课,高大家对礼仪女学颇有研究。“

陶老爷本捻着棋子看棋局,这时干咳了一声道:“你二妹妹一家刚到京城不足一月,且不说车马劳顿,单是京城这边你二婶家的亲戚都尚未走动,且让他们安顿好了再说。“

陶文琳脸色暗了下,卞氏接口道:“你妹妹初来乍到,先适应一段时间,先不急着功课。更何况二弟妹出身黄家,平时对你妹妹的教导定当不差。“

这次轮到陶太太脸色僵了一下,黄家豪富显贵,家里的子女吃金饮玉一样的养大,陶文姜的生母二奶奶嫁给当时还只是穷翰林的陶国安,称得上是低嫁,也因此在陶家比郡主还要体面些,对外能与豪门贵族交际,对内又是理家好手,若有让陶太太略有微词的地方,就是娇贵了些且不精女红。

陶太太思及此处便撇了一眼陶文姜,样貌无一处不精致,穿戴又无一处不精细,往日里觉得她比陶文琳更活泼讨喜,此次却怕她自小被养成骄奢的性子而不自知。

只是陶老爷方才发话了,她也不好驳回去,只心里暗暗道:“待出了正月,无论如何也要拘着二丫头好好专心闺学,煞一下锐气。”

陶文姜看厅内气氛有些沉寂,开口问道:”大伯母和大姐姐今天要留下来一起午膳吗?“

卞氏微微一笑,对看向她的陶太太道:”元宵已过,礼单和祭祖的器物也都等着规整入库呢,晚上再来陪母亲用饭。“又转向陶文琳道:”亏得你大姐姐要跟着我核对清单,不然我一人哪里忙的过来。难为她正月里的竟不能好好玩乐一回“

陶文姜也不再讲话,觉得是自个儿跟哥哥溜出府看灯的事迹败露了,脸色淡淡的给陶老爷续了茶。

陶太太倒是嘱咐了一些日常事务,卞氏应下,便与陶文琳一起告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