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一对三敌谁为一(1/2)
高澄负手踱步间,冷眼扫过阶下逮捕而来的疑人,其间竟有几个幼童瑟缩窝着,旋即转身问道:“卢斐,这怎么回事?”
“这一家老少都是侯景暗谍,家里有幼子的,也就跟着抓了过来。”
高澄斜睨卢斐一眼,想到今日审犯确实仓促,便道:“暂且关押,待我巡归之后,再做细审。”
秦姝踏入院中时,正见疑罪悉数被押入槛车,见其中幼童,眉目顿生震惊:
“子惠哥哥,孩子是受不住牢狱之苦的。”
高澄摆手命人悉数退去,再望过秦姝一眼,也没当场回答,径自转身跨入书房,秦姝只好抬步跟上。
“子惠哥哥!”
高澄带过房门,避了众人才说道:
“阿姝,刑罪之事自有刑狱负责,你不必管!况且你也是从小为谍,那些孩子也不见得无辜。”
秦姝难免失落,转而柔声说道:
“子惠哥哥,稚子无辜,不如放了那些孩子还有他们家眷,施予仁德总比埋下仇种要强!”
“阿姝所言极是,只是如今南巡,不得不谨慎行事,待我归来再放不迟。”
高澄说完,便垂头披览今日积滞的急递文书。
阅过两卷,瞥着门口身影未动,便抬头凝向秦姝,神色疑问:“怎么了?”
以往高澄多作绛红衣物,只是今日换衣前后,秦姝见他皆是朴素青袍,心里有了几分猜想。
于是缓缓走进高澄身侧,跪卧下去,轻声探问:“大王如何?”
高澄合上文卷,缓叹了口气:“父亲已逝两月,如今啊,我这哀思倒也淡了,你也不必费心想着怎么来宽慰我。”
忽又话锋一转,凑近秦姝耳侧:“不过......若阿姝执意......”指间抚过秦姝颈侧一瞬,复而坐正执起朱笔继续批阅文书,神色肃然。
“待我处理完这些公文!”
秦姝微微收拢五指,原来自己所能给予他的慰藉,不过红绡帐中云雨之欢。
只好默声伴在高澄左右,为其端茶递水,添香掌灯。
高澄自顾着批阅文书,丝毫未觉身侧之人,眼底的落寞。
翌日一早,高澄便登船渡河到了滑台,一众官员早早立在白马津口等候。
高澄免过众人拜礼,见了邢邵便笑赞道:
“此番侯景作乱,全赖子才力挽狂澜,既保全了滑台,又使东部各州提前固守,卿的功勋当重赏以励群臣,不知子才有何所求?”
邢邵只拱手答道:“抵御叛敌乃下官本分,又岂敢居功求赏?”
高澄闻言一笑:“卿是谦辞,但朝廷不可不赏,就擢升卿中书令,兼太常卿二职。”
待邢邵谢过恩,高澄便领着众人,开始巡查滑台防戎,到了城楼之上,手掌搭过城墙眺望西面阔地,心思复杂。
“滑台乃黄河以南入邺门户,防务不可懈怠,近日戍卫可严整?粮秣是否充足?”
“大将军不必忧虑,自侯景叛,已在城外深掘壕沟,仓中积粮也足支半年,箭矢兵甲武库亦是备足。”
高澄微微颔首,想如今侯景起乱,北方各地相继涌入不少河南流民,也就肃声说道:
“战事一起,洛州、北兖州等地的流民必定增多,河阳乃军所重地,不可贸然放流民北渡。
届时流民东徙,此事需仔细斟酌应对。”
起初侯景挟其他各州起叛,要么利诱,要么先潜暗谍,从内袭击各城门守军,最后夺得城防控制。
西兖州因守军机警发现端倪,提前捕获暗谍做好防范,才不至于失守。
邢邵对此也是为难,缓缓说道:
“滑台乃军事要地,若开城纳民,只怕会生变故。
即便收容流民,也只能往南,如高平郡等地。
只是流民如潮,若是混入细作,要在这万千人中甄别出来,实非易事。
且流民安置,也需银粮……
但若不纳流民,又恐流民成叛,实是两难!”
高澄微微蹙眉,昔日六镇之乱平定以后,就因朝廷将俘虏的六镇流民配到河北之地就食,又引葛宋起乱。
如今迁回河南流民方得喘息,又起战事,若驱至兖徐二州,只怕流民饥苦又会四处劫掠生乱。
正如邢邵所言。
拒之,流民必为侯景所挟成为叛众;
纳之,难分其中细作不说,朝廷若无粮食救济,恐流民动乱,各州郡自然不愿自己所辖之地行收容之事。
且如今正值战事,又如何能分出粮食,配给流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