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 第251章 大婚之日

第251章 大婚之日(2/2)

目录

贾雨村如今也是水涨船高,一跃从当初那个被革职的进士成为了全国上下数一数二的大臣。

当初被强逼着加入方永造反集团的他如今被打着也不会走了。

后面的就是一些侍从人员了。

抬着花轿,牵着马匹,拿着礼物等等。

这里的礼物只是寻常礼品,并不是聘礼。

聘礼在之前的准备工作中就已经提前交予,现在不用再额外准备聘礼。

迎亲队伍一路来到林府。

进府后方永行迎亲之礼,进行各种仪式。

其中有一个催妆的环节。

顾名思义,就是催促新娘快点化好妆容。

当然,这个环节并不是真的催促化妆,更多的是表现迎亲的一种期待,以及营造一种浪漫的氛围。

按照古礼,方永作催妆诗给黛玉。

金炉香暖绣帘开,玉漏声催晓镜台。

莫待东君先折柳,琼箫吹彻月西来。

并送一截玉柳过去,柳树善繁衍,一截也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因此寓意婚姻绵长,子嗣昌盛。

不多时,黛玉写下回诗。

菱花含笑映胭红,半卷湘帘怯晚风。

借得桃花三两瓣,随春飞入画屏中。

并送一支玉质桃花钗子,桃花鲜艳,无出其右,寓意婚姻幸福美满。

不久后黛玉走出,身穿凤冠霞帔,红绸盖头,胸背着云龙纹饰鞠衣,配带玉花彩结绶,白玉云样玎珰,金纹红舄,左右各缀有三颗珍珠。

黛玉遂向林如海告别,随着方永上了花轿。

迎亲队伍再度出发,一路吹锣打鼓。

林如海为黛玉准备了极为丰厚的嫁妆。

整整二百五十六抬。

所谓抬,是指将准备好的嫁妆放在抬架上,根据轻重大小,由两到八个人抬着前行。

由于嫁妆一般是用红色木箱或者红布之类包裹着的,所以当抬的人数特别多的情况下也就有了十里红妆的说法。

而二百五十六抬,绝对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

平民百姓就不说了。

当年方永准备了一斗米,已经算是阔绰的了,回礼就别想了,顶多也就是一床被单,有的穷的做个枕头就打发了,勉强能算是一抬。

而一般的富庶人家也就是几抬。

一些官吏世家,背景一般的也就是二十几台。

地位特别高的,例如贾史王薛这种,一般也就是六十四抬,算是标准。

多的话,如果有一些特殊意义,异地联姻之类的,例如当初探春作为郡主的身份出嫁再加上联姻之需,也就是一百二十八抬。

以此便能想象,林如海所准备的二百五十六台是个什么水准了。

而且林如海这二百多抬嫁妆里还没有充数的,全是真材实料,那一箱箱金子和银砖,八个人抬着都吃力。

队伍绵延数条街道,这下真成了十里红妆了

林如海不算贪官,但也绝不是如海瑞那般的直诤之臣,其在扬州担任巡盐御史十几年,家资相当充盈。

(PS:本来是想写近十年的,不过因为一些原因,改为十几年。)

方永在扬州时曾收缴过一部分官员资产,当时林如海曾提出过主动捐献这些家产,方永没有同意,他还不至于惦记老丈人这点钱,于是开玩笑的道,让林如海以后作为黛玉的嫁妆给他,没想到对方当了真。

队伍一路前行着,沿途发放喜糖和喜钱,路过宁荣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