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时代建设:皮革厂与三省会馆的兴衰(1/2)
在广东这片土地上,湿热的气候犹如一层厚重的阴霾,常年笼罩着大地。水师官兵们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坚守着岗位。他们每日都要进行操练与出巡任务,而脚上穿着的,不过是简陋的草鞋。
烈日高悬,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地面被晒得滚烫,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水师官兵们在这样的烈日下穿梭忙碌,草鞋在粗糙的地面上反复摩擦,再加上湿热的水汽长时间侵蚀,许多官兵的脚趾开始出现溃烂的情况。他们强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执行任务,每走一步都仿佛在忍受着巨大的煎熬。这种情况日益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操练的效果与出巡任务的执行,不少官兵因为伤病而无法正常履职,水师的战斗力也因此受到了削弱。
而与此同时,李准在与外国海军的接触中,看到了他们所配备的水鞋。那水鞋质地优良,不仅防水防滑,还能很好地保护脚部,让士兵们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都能行动自如。李准看着外国海军士兵们穿着水鞋健步如飞,心中满是艳羡。他深知,拥有这样的水鞋对于水师官兵来说至关重要,不仅能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还能提升水师的整体战斗力。
然而,购置水鞋所需的资金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以当时水师的财政状况,根本难以承担。李准为此愁眉不展,整日苦思冥想解决之策。终于,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李准决定由水师出资购置一块 200 亩的土地,在上面兴建一座皮革厂。为了确保工厂能够顺利运营,他决定采用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下,官府和商人共同承担资金投入与运营事务,双方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
经过一番精心挑选,李准聘请了沈宣古太守任总办,负责公司的整体管理与运作。沈宣古太经验丰富,为人精明能干,在商业管理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生产经营之事则交由擅长此道的商人负责,他们对市场需求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皮革厂建成后,主要生产水靴、皮鞋等皮革产品。这些产品的质量上乘,工艺精湛,其中大部分都供应给水师,让官兵们终于换上了舒适耐用的水鞋。官兵们穿上新水鞋后,行动更加便捷,操练和出巡时也不再受脚部伤病的困扰,士气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其余的产品则对外销售,凭借良好的品质,在市场上颇受欢迎,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这些利润又反哺给水师,为水师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种官建民营的模式,堪称绝妙之举,不仅解决了水师的实际需求,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当时,广东作为经济与商贸重镇,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商业环境,吸引了大量来自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人士。他们怀揣着梦想与抱负,背井离乡来到广东,或投身商业经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商场上摸爬滚打,试图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或任职官场仕途,希望能在这片土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地方和百姓做出贡献。
李准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群体远离家乡,内心渴望有一个能够凝聚乡情、互相交流的场所。于是,他积极倡议建设川云贵三省会馆。李准深知,要建设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会馆,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而土地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他没有丝毫犹豫,慷慨地将自己位于东门外右僚边的 11 亩土地捐献出来,作为兴建会馆的基址。
此倡议一经提出,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热烈响应。广东的潘师,为人豪爽大气,在当地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他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并承诺会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贵阳的陈少石,心系家乡同胞,一直希望能为在广东的贵州人做些实事,他对李准的倡议赞不绝口,积极奔走相告。华阳太守王学臣,为官清正廉洁,关心民生福祉,他认为建设三省会馆不仅能增进三省人士的情谊,还能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意义非凡,于是也大力支持这一倡议。云南龙子城提督,作为武将,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觉得这样的会馆能让在异乡的云南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支持的行列。以及五指河观察李秦峰等各界名流,纷纷响应,他们有的捐款,有的出力,为会馆的建设出谋划策。
法政学堂监督夏用清、夏叔清两兄弟,也对这一计划极为赞成。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会馆的建设,能为三省子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在他们的带动下,学堂的许多师生也积极参与到捐款活动中来。
大家齐心协力,踊跃捐资,筹集的资金统一存于天顺祥钱庄。天顺祥钱庄信誉良好,管理规范,大家都对资金的安全存放充满信心。这些资金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会馆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