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 第254章 萧和,加封太尉!魏楚再战,既为南

第254章 萧和,加封太尉!魏楚再战,既为南(1/2)

目录

第254章 萧和,加封太尉!魏楚再战,既为南北之争,更为新旧之战!

关羽加封大将军,乃武将之首。

张飞加封骠骑将军,位次于大将军。

赵云加封车骑将军,魏延加封为卫将军,甘宁为前将军,黄忠为左将军…

其余傅肜,关平,丁奉,张辽,周仓,冯习,张南,严颜,朱桓,张燕等诸将,各依功加官进爵。

文臣方面,在刘备征讨在外,承担着坐镇京师,主持朝政重任的诸葛亮,自然加封为相国。

作为刘备名义上的谋主,萧和则被加封为太尉,位列三公。

其余糜等,孙乾,简雍,徐庶,鲁肃,陆逊,庞统,顾雍等众文臣,或为三公九卿,或为州刺史,皆依功劳资历加官晋爵。

于是刘备大封群臣,犒赏三军将士,大赦天下。

大封众臣之后,便是议立世子。

本来以刘备这个年龄,长子至少也得有二十三四岁,到了可以担当重任的年纪。

然则他前半生颠沛流离,朝不保夕,曾有过的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死于乱军之中。

直至奇袭襄阳前夕,甘夫人才诞下了长子刘禅。

其后几年,随着平荆州,下江东,刘备在子嗣方面似乎也时来运转,接连又得三子。

次子刘永,三子刘理,以及幼子刘裕。

膝下有四子,对刘备来说,勉强算得上是子嗣繁盛了。

不过儿子虽有四个,可最年长的长子刘禅,现下也不到七岁而已。

幼子刘裕,仅仅刚满周岁。

考虑到诸子皆年幼,刘备遂决定暂不立世子。

称王的诏书,随同颁布科举制的诏书,很快由应天发往楚国各地。

荆州扬州,徐州青州,各州郡的才俊们,凡自信身怀真才实学者,无论是士族豪姓,还是寒门庶子,无不是为之欢欣鼓舞。

有人欢喜,自然有人愁。

士家豪姓之中,虽贤能之才数不胜数,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也不在少数。

犯愁的正是这些人。

原本他们以为,凭借着自己士族的出身,家世的门荫,随随便便就能被举个孝廉,出仕为官,吃上一份皇粮。

这下可好,科举制横空出世,这些徒有其表的士家纨绔,一个个全都傻了眼。

一时间,各州各郡反应不一,拥护盛赞科举制者众多,埋怨反对者也不少。

不过他们的埋怨,也仅仅只限于埋怨而已。

楚国不比魏国,士族底蕴实力,远不及魏国强大,更是罕有似崔氏,杨氏,荀氏那种可左右朝局的顶级士族。

些许宵小的抱怨声,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

何况楚王刘备自崛起于襄阳以来,灭刘琮诛孙权破曹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开疆拓土无人可敌,威望可谓是如日中天。

刘备光凭其耀眼的武功威望,便足以压倒楚国中一切的反对声音。

于是科举制在几乎没有反对声音的情况下,很快顺利得以推行。

与此同时,均田制和府兵制,也在新得的徐青二州推行。

数以万亩计的田地,分赐给了两州百姓,数以万计的青壮农夫,加入到了府兵之中。

楚国的国力,正在肉眼可见的速度飞快增长。

而刘备称王,推行科举制的消息,很快也由应天的细作,送往了千里之外的邺城。

邺城,王宫。

“萧和这个妖人,竟然能创出科举制这等选官之法,当真是匪夷所思。”

“这个妖人,还有什么是他不能的吗…”

曹操将手中那份科举制的细则,狠狠的扔在了地上。

说实话,当看到这科举制的一瞬间,他就有点后悔了。

此制,既能将选官之权,牢牢的握在自己手中,又能给士家豪姓们开辟一条明确的出仕通道,还能不分士庶,尽收身怀真才实学的英才为国所用。

简直是完美的万世良法!

这科举制,不比陈群的九品中正制香一万倍

只是现在后悔为时已晚。

九品中正制已推行,魏国的军制也随之调整,在原先的世兵制之中,加入了私兵制。

简而言之,原先的世兵制之下,士卒皆从兵户中挑选,兵为国有。

私兵制之下,则允许士族豪强们,将自己的佃客部曲,名正言顺的编为官军。

只是这些兵卒,名义上顶着魏军之名,实际上却只隶属于大大小小的豪姓所有。

你魏王想要调动一支军队,你的诏令不管用,只能通过发令给统领这支军队的豪姓武将,方能调动这支军队。

这般兵制,与当年东吴的兵制,倒是极其相似。

曹操做出这样的让步,那也是没办法。

你不放权,这些士族豪姓们,凭什么贡献出自己的门客僮仆为兵,为你浴血而战,死保你曹魏江山

“众卿!”

曹操收起了怒意,压下了悔意,目光扫向众臣:

“今孤已进位为王,九品中正制也已推行,我大魏已从青徐之败中恢复元气,兵势复振,上下齐心。”

“现下大耳贼竟敢僭越称王,实为大逆不道,罪该当诛!”

“孤欲尽起大魏之兵,再次挥师南征,讨灭伪楚,一统天下!”

“诸卿若有伐楚方略,尽可说来。”

他要与楚国再次开战!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他自然是心如明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