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 第四十章 写小说不难

第四十章 写小说不难(1/2)

目录

查剑英和陈建公诚心求教,胡为民也有心培养两个得力帮手。

“写小说并不难,创作的时候需要注意叙事方式、结构、人物塑造、主题处理以及语言风格等。我的作品大体也是如此,线性的叙事方式,有完整的情节,人物塑造方面可以找典型,或者将角色类型化。语言风格也不搞标新立异,语言朴实,以白描为主,注重可读性。”

查剑英点点头,胡为民讲的不是什么高深的大道理,而是具有普适性的方法。

陈建公在学校同样学习过相应的理论知识,所以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理论终究只是理论,一到实践,他们发现写出来的东西比较干巴,故事性也不强。

他们没认识胡为民之前,也请教过一些成名作家,他们给的出建议是从身边着手。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发现动人的故事。

这本没有错,许多作家都是这么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但胡为民不一样,第一部短篇小说就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第二部写的就是中篇小说,还是一部当今少见的爱情小说。

他们光研究胡为民的《会说话的骷髅》便觉得受益匪浅,阅读《甜蜜蜜》时,更是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

胡为民已经不是一步一层阶梯了,他是直接跳过这座山,爬向另一座山。

现在他们有机会和胡为民学习,更想学些干货。

尤其是胡为民随手写出的两个小说大纲,他们沮丧地发现,他们只知道故事非常精彩,但究竟该如何写,他们完全不知道该如何着手。

如果非要比喻的话,他们本来还在小学学习写日记,而胡为民的大纲就是在让他们学习写高中作文,难度提升了不知道多少个档次。

查剑英心痒难耐,在胡为民面前,竟然像小学生一般,举手提问,“胡老师,您给我的《演员》大纲我看了,故事梗概非常精彩,但具体该如何写,我完全没有头绪。您能给我讲一讲吗?”

“当然可以,你可以把手放下来了,查剑英同学。”胡为民笑了笑,调侃了一句后,变得认真起来,“首先,剧本你们都看了,按照我之前所说的小说需要有一个结构,在《演员》这个故事中,我设计的是“剧中剧”嵌套式结构。”

““剧中剧”嵌套式结构?胡老师,您能详细说明一下吗?”

胡为民点点头,详细讲解起来,“嵌套式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就是在原有叙事时空下又嵌套了多层叙事时空。通过嵌套或包含多个层次的故事或时间线来构建故事剧情。在这种结构中,主要故事线或时间线被嵌套在更大的框架或背景故事中,形成了多个层次的叙事关系。

而在《演员》的故事中,就是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逐步解构为虚实交错的套层世界。为此,我设置了三层,乃至四层反转。”

“比如在这个故事中,女演员是来看医生的,直到某个信号出现,读者才知道女演员不是来看病的,而是在拍戏,这是第一层反转。

接着继续,通过医生的行为和自言自语,告诉读者其实他真是医生,不是演员,他是在为女演员进行治疗。拍戏,只是治疗的方式。而这,是第二层反转。

医生视角略过,开始描写女演员,再通过她的行为和自言自语,告诉读者,其实她才是真正的医生,而所谓的医生才是病人,这是我设计的第三层反转。”

查剑英和陈建公听了胡为民的故事设计后,大呼过瘾。

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原来这就是“剧中剧”嵌套式结构,太精彩了!

陈建公追问道:“胡老师,您不是说还有第四层反转吗?”

“第四层反转需要打破第四面墙。”胡为民道。

第四面墙?

两人面面相觑,不懂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胡为民侃侃而谈道:“第四面墙这个概念原本是戏剧术语,指的是舞台上虚构的三面墙之外的“第四面”无形的墙,用来分隔演员和观众。打破第四面墙就是让角色直接与观众互动,比如在小说中,角色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是书中的人物,或者直接向读者说话,这种手法可以增强读者的参与感,或者带来一种荒诞、戏谑的效果。”

18世纪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狄德罗也涉及了第四堵墙的概念。他在《论戏剧艺术》中提到:假想在舞台的边缘有一道墙把你和在座的观众隔离开。

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三面墙”布景形式的日趋定型,位于台口的这道实际不存在的“墙”变成箱式布景房间第四堵墙的剖面,因而有了“第四堵墙”之称,让观众对第三面墙和第四面墙有了区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