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胡为民小露一手(1/2)
最终,胡为民也没有给苏主编一个准确的答复。
他只是说会优先考虑对方,毕竟现在说什么都太早。
他现在正处在高速成长期,每过一天,文学界对他的评价都会变个样。
更何况,他可是听说了,今年国家还会提高作家的稿酬标准。
拖一拖,他能拿的钱也更多,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也正是如此,就在他造访《十月》编辑部的时候,他又火了。
这次,他火不是因为《演员》,而是他发表在《故事会》上的几个小短篇。
1980年《故事会》的第一期,是在元旦这天发行的。
发行当天,这期就火了。
只是最先火的不是燕京,而是在江浙沪和羊城等地,反响普遍集中在南方。
北方,尤其是燕京,因为铺货量和《演员》大火的关系,关注没这么多。
但是《演员》的大火,让一部分注意到了胡为民,又一部分《故事会》的忠实读者意外发现《演员》的作者和《谁是真凶》《门》等短篇小说的作者是一个人。
一传十,十传百,读者这才发现,原来胡为民这么有才,写的作品也不止《甜蜜蜜》和《演员》两部作品,还有更多。
在读者的自发传播下,购买《故事会》的人变多。
又因为《故事会》在燕京铺货量不大,造成了读者在新华书店排队买杂志的现象。
物以稀为贵,更何况是最近大火的作家胡为民的作品。
于是,越来越多的读者加入抢购,进一步加剧了《故事会》的缺货现象。
当然,胡为民发表在《故事会》上的几个短篇小说也没有让读者失望。
虽然在部分读者眼中,几个短篇“达不到”《演员》的高度,却也颇为新颖。
实际上他们还是保守了。
胡为民写的这几个短篇还真不是随便写写,每一篇拿出来,在国内都算是开创一个流派。
比如《谁是真凶》的层层推理和反转,《门》的心里悬疑和开放式结尾。剩下两部也是各有各的精彩,很难说那部更好。
这几部短篇放在胡为民魂穿前看,可能比较一般,但放到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简直就是王炸!
“胡老师,胡老师,我们火了,火了!”
查剑英和陈建公咋咋呼呼地闯进图书馆,在被赵老师严肃批评一番后,方才憋着心里的那股兴奋劲,上楼跑到胡为民跟前。
胡为民看着两人,开了个小玩笑,“哎呦喂,我说你俩,火了可记得给我签名。嗯……我先囤他个一百张,等你们成了大作家后我好高价卖。”
陈建公微黑的脸庞泛起红光,旋即又振奋道:“胡老师,是真的,我们班同学都知道我的作品在《故事会》上发表了!”
“看来只有建公一个人火了,谁让建公用真名,剑英用的是笔名呢。”胡为民思路清奇,想到了其中的华点。
“嘿,扎西多,笔名起的不错。谁能想到起这个名字的是燕大学生查剑英呢?”
查剑英本来兴奋的脸庞,瞬间僵硬住,她嘟囔道:“胡老师,你怎么这么喜欢打击人嘞。”
“哈哈。”
胡为民和陈建公尽管努力压抑着表情,最后还是没忍住,笑出了声。
查剑英撇撇嘴,旋即又自豪道:“虽然同学们不知道我的笔名,但他们认为我的小说写得好可是真的。”
胡为民点点头,认可她的说法。
他们的作品受到好评,他不意外。
这期《故事会》上的佳作并不多,除了胡为民的四部短篇外,亮眼的作品也就查剑英和陈建公的作品。
相较那些民间奇谭,两人的作品最起码饱含真情实感,能让普通读者看得下去,也能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同。
陈建公憨厚一笑,道:“我们也是沾了胡老师的光。”
“和我有什么关系?”胡为民不解。
“胡老师,这期《故事会》传播得非常广,功劳可都是你那几部短篇的。”
“同学们都说故事的精彩程度不下于《演员》呢!”
“别说同学了,就连不少学校老师都看了故事会,夸你写得好呢!”
胡为民摆摆手,笑着道:“行了,别夸了,再夸下去,我真要骄傲了。”
“胡老师心态真好。”
“我要是像胡老师这么出名,肯定已经飘了。”
两人又一阵赞叹,快把胡为民钓成翘嘴了。
唉,难怪他们后世能成名呢,有能力,说话又好听,不成名才没天理呢。
“咳咳。”胡为民轻咳两声,连忙板起脸,“剑英,建公,工作时间,长时间聊天可不行,你们胡老师我,可是出了名的爱岗敬业。”
再不赶走他们,他可要飘了。
“胡老师,我们这次来,可不是为了和你聊天。”
“我们是想请您吃饭的。”
胡为民坚决不答应,“一边去,我有钱,哪能让你们两个学生请。”
“我们吃饭有国家补助,现在又有稿酬,真不缺钱。”
“就是想感谢您对我们的帮助,分享我们的成就。”
“就是一份心意,也不是要去吃多贵的。”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态度也十分坚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