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张德宁登门(1/2)
时间来到二月,燕京的天气依旧寒冷,寒风呼呼地刮着,刺骨的寒气直往衣服里钻,街上的行人恨不得将自己裹成熊。
天气虽然寒冷,但张德宁的心却是热的。
当她从胡为民口中得知《孩子王》已经完成初稿,那温暖的办公室她就再也待不下去。
那可是胡为民的新作啊,还是他口中的知青文学。如果小说后半部分和前半部分一样优秀,说不定真能开创一个新到文学体裁。
张德宁还真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切实依据的。
因为最近几年冒出头的作家大多数是知青,他们有文化,又有一颗向往文学世界的心。
伤痕文学之前为什么能火?
除了情感宣泄引起共鸣外,广大知青作家对这一文学体裁的大量模仿,也是其火爆数年的原因。
只是,万事有利就有弊,同体裁的小说过多,读者总会有看腻的时候。
再者,也不是所有知青都对上山乡下满腹怨言。说到底,理想之火尚未燃尽的知青才占据这一群体的大多数。
如果能有一部描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的小说问世,肯定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到时候,《燕京文艺》作为这部小说的发表平台,也会得到大量关注。
凭借胡为民的人气和热度,她都不敢想《孩子王》发表那期的销量会有多少。
十万册肯定没问题,要是小说口碑传开来,三四十万册也不是没有可能。
除了销量,张德宁看中的还有奖项。
她得到可靠消息,继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人民文学》考虑主办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成立已经有两个年头,自创办之日起,就受到万众瞩目。无数获奖作家引以为豪,更吸引着更多作家获得这一荣耀。
只是,短篇小说相比中篇和长篇小说来说,还是有许多不足。
而且,就对作家的好处来说,中篇和长篇带来的好处更加明显。
渐渐的,成立全国优秀中篇和长篇小说奖的呼声越发高涨。
而《人民文学》出版社有了成功经验后,也终于不在忽视民间的呼声。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也进入了会议讨论的议题中,而且通过的概率非常大。
根据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创办过程来看,中篇奖明年成立的可能性最高。
这样的话,作为今年发行的小说,《孩子王》获奖的可能性非常高。
如果小说真能获奖,到时候胡为民本人和杂志社都能得到巨大的利益。
届时,《燕京文艺》靠着本身巨大的影响力,未尝不能压过强势崛起的《十月》和新新势力《当代》,独霸燕京,乃至在全国占有一次之地。
功劳本上也会有张德宁的名字,未来……
想到那个光明的未来,张德宁浑身充满干劲,热血翻涌间,就连寒冷的天气仿佛也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拎着礼品,张德宁轻车熟路地来到朗润园公寓。
在一阵敲门声过后,一副居家打扮的胡为民打开了房门。
“胡老师,冒昧来访,还请见谅。”
“张编辑,咱们都是熟人了,你还这么客气干什么。”
张德宁笑着进屋,正想说些关于新书的事情,突然注意到客厅里还有一个人。
她注意到那位女士手里捧着一份手稿,她心里没来由的一紧。
这人,该不会是同行吧?
想到这里,张德宁连忙问道:“胡老师,这位是?”
“哦,她是我朋友龚雪,是个演员。”胡为民介绍道。
龚雪这时也起身,很友好地向张德宁伸出手,“你好张编辑,我是龚雪,很高兴见到你。”
“龚老师好。”
这姑娘好漂亮啊,不愧是演员。
同为女人,龚雪的容貌就连她见了都会动容。
这么漂亮的姑娘,肯定不会是编辑,看来胡老师没有骗我。
张德宁心下松了一口气的同时,还有些好奇两人的关系。
不怪她多想,这两个人男的英俊,女的漂亮,看着实在太般配。
而且孤男寡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