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 第八十七章 《孩子王》发表

第八十七章 《孩子王》发表(1/2)

目录

燕大校园。

中午过后,不少学生们手里都捧着一本书,看他们珍而重之的样子,让老师看到恐怕会很欣慰吧。

“你们买了吗?”

“买了,这可是胡老师的新作,我当然要支持了。”

“没想到啊,距离胡老师上部作品发表还不到一个月时间,又有新作问世,我们这些书迷也太幸福了!”

“谁说不是呢。而且,这可是胡老师的小说第一次登陆正统文学期刊,意义可不一样。”

也有还没来得及去书店买杂志的同学凑近询问,

“《燕京文艺》的铺货量大不大,容不容易买到?”

已经买了的同学好心回答:“买是能买到,就是得排队。我去的时候人真多,队伍都从书店门口排到了大马路上了。”

“难道今天还有名家发表作品?”有人不解。

“不清楚,我去那家新华书店是离咱们学校最近的,我问了几个人,他们都是听说胡老师新作发表,特意请假过来的。”

“这么火?”

周围有不太喜欢胡为民小说的同学惊讶道。

“呵呵,你太小看胡老师在燕京读者心中的影响力了。”

“确实,一部《甜蜜蜜》整个燕京城的人基本都看过。”

“更别说还有那几部短篇,故事太精彩了!”

有个特别看好胡为民的同学斩钉截铁道:“就这么说吧,《燕京文艺》这一期要是在燕京城的铺货少于十万,一天不到就能卖完!”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有几个想买但犹豫的同学当即忍不住,告罪一声,骑上车向着校外驶去。

这一幕并不是特例,也不只是发生在燕大校园,而是在整个燕京都有发生。

……

燕大中文系。

平日下课后闹腾的78级教室,今天倒是出奇的安静。

教室里的学生们大多低下头,翻看着手中的书籍。

不要误会,他们看的不是学习课本,而是新一期的《燕京文艺》。

这本杂志的价格倒也不贵,两毛五分钱,稍微节省点,都能买得起。

就说这间教室吧,大部分都买了,没买的不是不喜欢,而是实在条件不宽裕。

这不,没买的学生都眼巴巴瞅着同桌,指望同桌看完后,能把杂志借给他们看呢。

查剑英和陈建公两人是胡为民的铁杆支持者,也是人手一份。

“哎呀,胡老师的新作到底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啊,真是太期待了!”

查剑英翻开杂志,首先看到导读页面里胡为民的新作《孩子王》,这部小说就占据了整本杂志的一半还多。

再翻一页,是主编傅林为《孩子王》写的推荐语。

“《孩子王》是一部扎根乡土、撼动人心的教育史诗,讲述了一位平凡教师用一生诠释“燃灯者”的伟大灵魂。

谢园,一个将生命熬成火把的男人。

他扛起贫瘠山村的未来,在漏雨的校舍里播种希望,用微薄的薪水喂养饥饿的童年,甚至忍痛牺牲自己的忠诚伙伴。

苦难如暴雨倾泻——村民的误解、至亲的永别、爱徒的夭折、病魔的啃噬——却从未浇灭他眼里的光。

当他最终倒在讲台,瘦如枯枝的身躯下埋着一座教育的丰碑。这里没有神话,只有粉笔灰混着血泪的轨迹;这里不需要奇迹,因为每一个被他托举过的生命,早已活成了他生命的延续。

如果你曾被老师的坚守打动,为老师的执着落泪,那么这部作品将以更粗粝的笔触剖开中国乡村教育的筋骨。

它让我们看见: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苦难的底色后,依然把心掏出来当火种。”

查剑英神色动容,到底是怎样的故事,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

应该说,胡为民的这版《孩子王》除了名字外,和原版已经没有一丝相同。

可这并没有妨碍这部小说所散发的魅力。

读到小说最后,查剑英虽然没有像龚雪一样落泪,却也是眼眶通红,为小说中主角谢园的精神所感染。

她放下手中的杂志,仰起头,仿佛这样做眼眶中蕴含的泪珠就不会落下来。

“剑英同学,胡老师的新作好看吗?”

这时,一声好奇的询问从身边传来。

查剑英转头看去,只见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外表清秀的女同学正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她。

“玉梅,胡老师的新书写得非常好,非常感人!”

小说里明明没有刻意煽情,但她却被不经意的描写被感动到了。

尤其是最后谢园死在课堂上,她差点就流出泪来。

叫玉梅的女同学道:“剑英,杂志能借我看吗?我发誓,我就看胡老师的新作,看完就还给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