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情感饥渴症:别让内心的“情感黑洞”把你吞噬(1/2)
在这个爱意肆意流淌却又常常让人捉摸不透的世界里,有些人内心对情感的渴望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无论得到多少爱与关怀,都难以获得真正的满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深入探讨的“情感饥渴症”。别小瞧了它,以为只是偶尔的多愁善感,它背后藏着复杂的心理学奥秘,一旦陷入其中,生活可能就会像一团乱麻,让人理不清头绪。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神秘“病症”的面纱,看看它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啥是情感饥渴症?专业解读来啦!
从心理学专业角度来讲,情感饥渴症并非一种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的病症,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一类人在情感需求方面的异常状态。简单来说,情感饥渴症是指个体对情感过度渴望和需求,这种渴望远远超出正常范围,致使他们在情感关系中呈现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具有情感饥渴症的人,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强烈的空虚感,仿佛无论收获多少爱与关注,都填不满内心那个巨大的空洞。他们对他人的情感回应满怀极高期待,一旦未能得到满足,就会迅速陷入焦虑、沮丧甚至绝望的情绪深渊。这种对情感的过度依赖,恰似一个在沙漠中濒临绝境、极度渴望水源的人,哪怕只是一丝水汽,都能让他们不顾一切地去追逐。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饥渴症的形成与个体的童年经历、成长环境以及性格特点紧密相连。童年时期,如果孩子缺少足够的关爱、陪伴与安全感,内心就会留下情感缺失的创伤。这道创伤在成年后会以情感饥渴的形式表现出来,驱使他们不断在外界寻觅能够填补内心空缺的情感。例如,有些孩子小时候父母总是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需求,长期处于这种被忽视的状态,长大后就容易在情感上表现得异常渴望,试图从他人那里获得曾经缺失的关爱。
二、情感饥渴症的表现:你中招了吗?
1. 过度依赖他人:情感饥渴症患者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出过度依赖的特点。他们极度害怕孤独,时刻希望身边有人陪伴,一旦独自一人,内心就会涌起不安和恐惧。在恋爱关系中,这种表现尤为明显。他们可能会要求伴侣时刻陪伴在侧,随时回复消息,稍有延迟就会大发雷霆,或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是不是不被爱了。曾经有一位来访者,只要伴侣出门超过两个小时没回消息,就会疯狂打电话、发信息,甚至会脑补出伴侣是不是出意外、是不是不爱自己要离开之类的可怕场景,情绪变得极度焦虑和不稳定。
2. 频繁更换恋爱对象:由于内心对情感的渴望始终无法得到真正满足,他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寻找新的恋爱对象。每一段新恋情开启时,他们都会投入十足的热情,满心期待对方能成为填补自己情感空缺的那个人。可现实往往很残酷,很快他们就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失望透顶,然后毫不犹豫地结束这段关系,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就像一个执着寻找宝藏的人,总以为下一个地方藏着真正的宝藏,却始终在不断失望中徘徊,无法找到真正的满足。有个朋友,一年之内谈了五段恋爱,每段恋情都很短暂,原因无一例外都是觉得对方不够关心自己,不能时刻满足自己对情感的需求。
3. 过度敏感和猜疑:情感饥渴症患者对他人的言行极为敏感,总是容易产生猜疑和误解。对方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能让他们反复琢磨,甚至无端猜测对方是不是不爱自己、对自己有不好的想法。在友情中也是如此,朋友的一次失约或是一句无心的玩笑,都可能让他们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自我否定之中。曾经有个女孩,因为朋友在聚会时先和别人聊了几句,就觉得朋友是不是不重视自己了,是不是有了新的好朋友要抛弃自己,越想越难过,最后在聚会上直接情绪崩溃。
4. 付出与索取失衡:在情感关系里,他们要么不顾一切地对对方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换取对方的爱和关注;要么不断向对方索取情感,要求对方给予无尽的关爱和照顾,一旦对方无法满足,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怨恨。有个男生,恋爱时对女朋友百依百顺,送各种礼物、每天接送上下班,可当女朋友因为工作忙没办法陪他过纪念日时,他就瞬间爆发,指责女朋友不重视他,之前对她的好都白费了,完全忘记了自己也曾要求女朋友在其他方面给予自己关注和陪伴。
三、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情感饥渴症的根源
1. 童年创伤:众多心理学家的研究都表明,童年时期的经历对情感饥渴症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尤其是与父母关系的缺失或不良,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情感问题。例如,一个孩子在童年时经常被父母忽视,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认可,成年后就很可能会通过不断寻求他人的关注和爱来弥补童年时期的缺失。这种缺失感会在内心深处埋下一颗渴望爱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逐渐长成一棵贪婪的藤蔓,不断索取情感养分。
2. 依恋模式: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ary Asworth)的依恋理论指出,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依恋模式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需求。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包括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的人更容易患上情感饥渴症。焦虑型依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总是担心被抛弃,所以会不断寻求对方的关注和确认,通过反复确认对方的爱意来缓解内心的不安;而回避型依恋的人虽然表面上对亲密关系保持距离,看似冷漠,但内心深处其实也渴望被爱,只是由于害怕受伤而不敢轻易靠近,一旦进入一段关系,又会因为内心的矛盾和恐惧而表现出对情感的过度渴望或逃避。
3. 自我认知偏差:情感饥渴症患者往往存在自我认知偏差,他们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觉得只有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可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不断在外界寻找这种认可。这种错误的自我认知使他们在情感关系中处于被动和依赖的地位,无法真正建立起健康、平等的关系。比如,有些人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会盲目迎合他人,失去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结果却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快乐,情感上也越来越空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