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秦立,名动四方(2/2)
“好,好啊,这个秦立不愧是我中华儿女,仅凭这点兵力,就能守住阵地。”眼镜参谋丝毫不吝啬对秦立的赞扬,他在地图沙盘周围不断走着,激动地对同僚们发表自己的最新看法,“各位,你们看,秦立的这个独立师,只要前进几十公里,就能把左路入侵的小鬼子部队,拦腰斩断,使得这路小鬼子不得不集结大量的兵力和物资,对曹镇进行合围,这可大大减轻我们战区面对的压力啊。”
主任不在,参谋们更自由地说出自己的看法,1位参谋淡淡地说出不同意见:“按照凤蝶的电报,这个独立师虽然人员不多,但武器十分精良,弹药非常充足。就以最新的战报为例,这次战斗,这个师消耗的子弹和炮弹,装备4个主战师,都绰绰有余。”
见没人反对,这位参谋继续说:“曹镇处于包围中,独立师属于一支孤军,弹药根本无法得到外界的补充。我想问各位,秦立还有多少弹药储备?还能打退几次小鬼子的进攻?我个人对秦立也非常钦佩,但对独立师的前景,抱悲观态度,全师覆灭,是可以预见的事。”
战争,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就会变成消耗战,对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是个巨大的考验。
小鬼子的工业发达,只要有足够的原材料,可以研制和生产各类装备弹药,源源不断地投送到战场。
反观中国,由于比明治维新更早的洋务运动,最终宣告失败(洋务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汉阳铁厂”,濒临破产后,以矿山等自然资源作为抵押品,向日本的银行贷款。讽刺的是,用于侵略中国的各类武器弹药,其中的钢铁原材料,大部分来自中国的矿山),失去了建立民族工业的历史机会,全国各个派系力量,都没办法自主地生产武器,更不要说研制了。
没有办法之下,各系军阀只能仿制欧美的装备,比如中正式步枪,就是以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为原型进行仿制。
或者直接采购他们的新装备,这才有了所谓的“德械师”、“美械师”等称号,但这种军事采购,不仅价格昂贵,而且附带欧美国家的政治诉求,就像当今的美国对韩国一样。
一旦这些外国装备在战斗中使用,不可避免的产生消耗和损坏,后期的补给和维修,非常困难,又必须求助于千里之外的欧美国家。
范围缩小到曹镇,一旦秦立的弹药消耗殆尽,小小的曹镇,在无法取得外界弹药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仅靠曹镇的潜力,生产出弹药。
眼镜参谋很想反驳,却想不出反对的理由,即使不愿意,也无法否认,独立师全体覆灭,是最可能的结局。
钱红的游击队,作为秦立的侦察兵,四处活动。
作为大队长的钱红,找到她的上级组织。
党高官要求钱红,尽一切力量,将独立师这支对他们抱有极大友好的部队,拉入他们的阵营。
与秦立多次接触,对他有一定了解的钱红,为难地报告:“记,秦立这个人很奇怪,他好像根本没有党派意识,只要抗日的队伍,他都很友好,送些武器弹药,是很平常的事。前段时间,他还送了大量的装备给川军团。不过,我向组织保证,尽最大的努力,把秦立发展成我们的人。”
处于各方势力焦点之下的秦立,不断从虚拟仓库中,拿出各类装备弹药,交给总务部长,由他负责具体的分发工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