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1/2)
沈西窗得知老齐王暗中去了边境,便递了消息进宫, 想要同去, 或者胜算更大。
毕竟, 当年沈将军未出事前,与柴元帅向来亲厚。他既是故人之子,自然更能相劝。
谢缜回绝了。
国政之乱,柴元帅未必不知, 但柴家世代镇守边境, 守的是边境安宁。纵使刘太后乱政,只要柴家还在, 波罗和大旬就不敢犯境。
而一旦柴元帅涉及政事之中, 将来便免不了,要将边境战士的利剑,对准一国的将士。
这是柴元帅万万不愿见的。
谢缜道:“能劝服柴元帅的,没有别人, 只有他自己。边境的将士已经多少年没有拿过军饷?若不是边境没有大的战事,边境四城还算安定, 这些出生入死的兵将连米粮都吃不上。这半年来, 军饷是柴元帅自己发的,米粮是边境百姓自愿交的,但柴元帅能填补多大的窟窿?便是将柴家的家资全部堵上, 也不过十一。更别提, 一旦战事发生, 兵将必有损伤——朝廷亏空已久, 如何抚恤?”
刘太后醉心权欲,却不及武皇,有治国之才。再如此下去,国势倾颓之时,边境必乱。
话说如此,但谢缜也不会平白等着。若是连老齐王也劝不动柴元帅,那沈西窗再去,也是无益。倘若真到了那时候,他便想方设法,亲自与柴元帅一见。
七月初,老齐王人还未回京,就从边境传回消息,柴元帅深明大义,已决定与刘太后决裂。
此时,骄阳似火,天热的透不过气来。谢缜得了消息,心中却仿佛透过清泉一般。
天气郁热,刘太后越发烦躁,避暑行宫的阴凉也解不了她心中的郁烦。这日晌午歇觉,因是住在水榭,不知何故有几声蛙鸣。将将正要睡着的刘太后被吓了一跳,半梦半醒间睁开眼睛,眼前仿佛站着一个女子,披散着头发正笑盈盈的望着她。
刘太后尖叫出声,起来后,便命人彻查下去,宫人瑟瑟发抖,都说无人敢入内。刘太后并不肯信,只说有人装神弄鬼,想要害她,一时大怒,将临近伺候的宫人,尽数杖毙。
自这日起,刘太后便常不能安寝,太医来瞧过,只说是暑热烦闷,开了安神药却没有多大的效用。
她越是难眠,便时常看见那个模糊的影子,朦朦胧胧的,总在眼前来来去去,笑盈盈的,却不肯停下,也不肯和她说一句话。
姜似练去请安时,刻意留意刘太后的神色,虽然抹了重粉,但眼白泛黄,的确是精神躁动——她越是睡不了,精神反而更加亢奋,如此循环,人也得不到休息,精气神也在大量流失。
姜似练对谢缜说起刘太后的病症:“她一生要强,现如今都是凭着一口恶气支撑。眼下,她行事越发荒诞,往往不如从前深思熟虑,只怕,废帝只在一念之间。”
谢缜道:“那就由不得她了。”
正说着,朱朱在帘外通报,拿了一颗金珠进来。
“怎么拿着一颗珠子?”姜似练以为是自己寻常玩的,接在手里,才发觉分量不对。
谢缜立即接过去,用力掰开,里面写着一个人名。谢缜看完,便将纸丸烧掉了。
姜似练若有所思:“是上次暗中换药的人?可曾查到是谁?”
谢缜摇头:“他能知道刘太后最怕的是谁,可见是她身边极为亲近的人。”
朱朱忍不住道:“娘娘,这人既然暗中帮助我们,为何又不肯现身呢?”
姜似练微微一笑:“能猜到刘太后的心思,又能在宫中任意动作,也拢共只有那么几个人。他既然暂时不愿现身,就随他去吧。”
这日,刘太后处理完公务,又觉有些头昏脑涨。原本,人年纪大了,时常会有些这样那样的毛病,可她并不服老,并不认为自己病了。恰好此时,一个小内监过来送药,那黑沉沉苦滋滋的药刺激的刘太后浑身都不痛快,叫人拉下去,痛打一顿,扔到了洗衣房了事。
阳信知亦是战战兢兢,过来给刘太后揉揉太阳穴,不经意间提起,前朝后宫有一秘方,服用仙人衣可延年益寿,永葆青春。
刘太后一听,顿时露出厌恶之色:“什么仙人衣?不就是胞衣吗?那东西和吃人肉又有什么区别?”
阳信知道:“娘娘有所不知,医者也有将之入药,名为混元丹。只不过,医者用的混元丹,已经多次炮制,实则,都没有什么好的用处了。娘娘,人从何处来?那胞衣裹挟小儿,来到这世上,乃是最具生气之物,娘娘只要补足生气,将来登位之后,还能再过百年!不过,最好的法子,还是用原物炖汤饮,直接服用,效果上佳。”
阳信知说的颇为有理,刘太后听了那“生气之论”,已经意动。只不过,想想那物事,仍然有些发憷。
“你这嘴上没毛的玩意儿,惯会阿谀奉承,只怕是为哄哀家高兴,什么鬼话都敢乱说。”
阳信知忙道:“事关娘娘凤体,我哪敢乱说?娘娘若不信,可将太医院院判请来,一问便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