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岁月(2/2)
新野虽是小城,然而豪门众多,对朝廷局势变动的体察,并不逊于京城中的官宦。当然,无论是庄家还是邓家,并不知道我与王家的种种联系,只道我是张家一个远方亲戚,因此也给我很多照顾。傅喜和子陵公子经常会写信给我,张姐姐也来信说不许我再回张掖,怕途中再起波折,也怕大司马大将军的眼线知道我并未遇害,信末,她说虽然我们遥遥相望,但只要彼此平安和牵挂,就是最真切的陪伴。
在庄县令的游走和劝说下,新野邓家与阴家出了些银子,建起所学堂,供读不起书的孩子们上学,请了几个先生,各府上的老师也会偶尔过去教授。那些孩子们虽然资质不齐,但是好学的精神却令人印象深刻。我也曾去过几次,看到他们课后总用树枝在地上反复的温习学过的内容。每到年末,新野富有的人家也会捐出一些粮布钱银,分发给孩子们带回去过年。我不知道书上说的太平盛世是什么样子,但每每这个时候,我都觉得这个世界很有希望。
阳朔二年,定陶王刘康病逝,其子刘欣袭封,因其尚不足两岁,其祖母傅昭仪召堂弟傅喜前往封国行教导之责。傅喜临行前给我写了长长一封信,大意是希望能在定陶国安度余生。后来我才知道,正是因为他已经觉察到自己虽然去的是定陶,但却正式的踏入了京城的权斗旋涡中,因为明白此生难以安度,才会萌生这样的愿望。只是当时的我,并未明白他的不安。
而子陵公子却不急于步入仕途。太学生的毕业选拔考试,他拔得头筹,原可被录入国子监,可他执意继续游学,庄县令竟也不曾反对,反而笑眯眯的说唯有行万里路,才能读懂万卷书。只是每年过年,无论他游历到多远的地方,必定赶回新野,和我们一起守岁。过完年后,会在学堂教授一段时日。我曾经闲来无事,去旁听他讲各地的风俗人情。在平淡安然的新野岁月中,他成了那些孩子们看向世界的眼睛。
而张姐姐,先后生下了一儿一女,她在信中描述自己的满足,总是让我看了又看。于是缝制了些小衫小袜,辗转托人带去了张掖,张姐姐虽然嗔怪我莽撞,却也能够明白我的喜悦。有时候我不禁会想,如果当年她选择了刘然公子,是不是就会错过这样的幸福。而我一边遗忘一边生活着,直到阳朔三年十月,淳于长亲自来到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