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青苹 > 太子之争

太子之争(2/2)

目录

单姐姐叹气道:“欣儿, 你把所有的感情都看得那么清楚,难免心灰意冷。如今你年纪也不小了, 我怕你终有一天,会发现身边无人可以依靠,却已经失掉了所有的机会。”我沉默了许久, 抬起头, 认真地和姐姐说:“我比谁都害怕孤独,但正是因为对感情的珍视,让我没有办法再和王莽在一起。我想,这也是对他的尊重。”姐姐知道我的脾气,便换了个话题。因为还要去张家拜年,不等吃午饭,我便告辞了。

去往张府的路上,我总是在想单姐姐说的,王莽早就知道永哥哥的事情,会是淳于长告诉他的么?他利用我不成,便把这件事情透露给了莽哥哥,离间王莽和王凤之间的关系。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他并未得逞,因为王凤死后权柄毕竟是落到了王莽手上,可见王莽并未在王凤面前透露出端倪,而从姨娘对王凤的态度来看,她也并不知道永哥哥死的真相。

正月刚过,京城权贵圈中便流传开了皇上召见中山王和定陶王的情景,据传中山王觐见,只带了太傅一人,而定陶王则带了太傅,丞相和中尉。皇上便问定陶王为什么带那么多人来觐见,定陶王不慌不忙答道:“汉朝礼法规定,诸侯王朝见天子,可由诸侯国中官秩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陪同。太傅、丞相、中尉官秩都在二千石以上,所以就让他们都来了。”皇上转而问中山王:“那你只带了太傅一人前来,可是有什么礼法可依?”中山王支支吾吾的答不上来。而筵席之上,皇上已经放下了筷子,中山王还在胡吃海喝,举止不雅,惹得皇上心中颇为不悦。

如此优劣明显的评价,背后之人的用心可见一斑。于是张姐姐笑着和我说,看来定陶傅太后这次陪着定陶王来京城,是对太子之位势在必得的。傅太后进京后一边遍访老臣,为定陶王营造声势,另一边通过淳于长,与后宫赵皇后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赵飞燕赵德和姐妹贪财,又无子嗣,也急需一个皇室子弟的同盟来巩固他们后宫的地位,于是便和傅太后一拍即合。正月觐见后,皇上亲自为定陶王主持了成人礼,并派人将两位王爷各自送回封地。

两位王爷虽然离开了京城,京中势力的角逐却并未停止。不论中山王还是定陶王,说到底,都不是皇上的子嗣。立谁为太子,无非一是看皇上的偏好,二是看礼法的规矩。孔子第十四世孙孔光早早的和王家站在了统一战线上,论对《礼》的阐释,孔家子弟自然有着不一样的分量。而淳于长则揪住《礼》中所言“兄弟不能同入宗庙“,让赵氏姐妹日日在皇上耳边提醒若是中山王当了皇上,兄弟辈分相同,怕是两人无法同列宗庙之中。淳于长凭着对皇上的了解,明白只此一条,他便已经锁定了胜局。

绥和元年正月,皇上召重臣商议册立太子之事。所有人中,除了孔光,皆认为定陶王是皇上的亲侄儿,就像是儿子一样,应该被立为太子。而孔光却认为,立太子应该以血缘亲近为依据,而论血缘,应该立中山王为太子。皇上当庭驳斥他说:“中山王无能,如何能为太子?” 二月,定陶王被立为皇太子,奉召入京,而中山王被加赏了封地,作为补偿。傅喜早早便劝诫过傅太后,若是定陶王被立为太子,决不可透露出欣喜之意,而应更加克己谨慎。于是定陶王刘欣上书推辞:“以我的才能,不足以做太子。我愿意暂时留住在京师的定陶王府邸,早晚进宫向皇上请安。等到皇上有了亲儿子,我就返回藩国守土。”皇上看见这封奏疏,颇为宽慰。至此,太子之争尘埃落定。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