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章(1/2)
午后的阳光透窗而入,给屋内凭空镀上了一层淡金色。
纪堂的嘴角平平,他脸上无情无绪,只把眼睛直视了回去,两人的视线在空中交锋。
阿玉的眼眸里蓄着一层茫茫的水汽,面上的神情却是罕见的讥诮。她本就貌美,此时做出这样的表情,更把情绪放大了千万倍,连太阳的金光在她身上也逊色地失了温度,反而为她的眼锋镀了一层冷芒,武装起她内心的全部柔软。
被她用这样的目光看着,纪堂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浓眉紧锁,嘴角因为用力,一贯上翘的唇角也垂了下来,看上去很是为难。他猛地起身下了床,在地下烦躁地走了几步,低声开口道,“阿玉,我不想骗你...我更不想骗我自己。”
他的话音刚落,阿玉的心就咯噔一下,顿时凉了半截。她蓦地想到了王伯姬和那日的未尽之语,心中不由酸楚难挡,她尽力绷住一张秀致的小脸,闭了闭眼,道,“阿玉知道...大公子心悦他人。若有幸得大公子据实已告,阿玉...只会心怀感激。”
纪堂听了她的话,脸上不禁浮现出一丝古怪的神色。他看向阿玉,良久,才无奈叹息了一声,只听他道,“阿玉应知,先太后便是楚人,太后虽是女子之身,却样样不输男子。她精于权谋,长于韬略,为我秦国守土开疆,是位了不起的英豪。”
他说得话与阿玉所想南辕北辙,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突然提起这些秦宫旧事。不过,她也是知道这位太后的,先秦太后出身楚国皇室,说起来她们二人之间还有些血缘关系。
纪堂对先太后的赞赏毫不吝惜,用词之慷慨放在任何一位王侯身上也不为过。阿玉不禁有些惊讶,她心湖微荡,掀起了一股波澜。
纪堂停了一下,又道,“但,这些年来,秦廷内自上而下、从内而外都一直积蓄着一股反楚的政风。而当今陛下,就是反楚最为激烈的一人。”
阿玉注意到,他没有用惯常的“父王”来指代秦王,而是直接用了“陛下”二字。她默了默,疑惑地问道,“太后和陛下难道不是亲生母子吗,这又是为什么呢?”
纪堂瞧了她一眼,淡淡笑了笑,道,“是啊,为什么呢?”
“我年幼的时候,也不懂这些;可是后来长大了,忽然就慢慢懂了。”他面色肃然,“没有任何一个坐上王位的君王,能够容许他上面还有一个手握实权的人物,即便那个人是他的血缘至亲。”
他语气沉沉,道,“更何况,这个压在他头顶的人还是个女人。”
“且,先太后与陛下虽是母子,他们的处事风格却大相径庭,两人在很多事情上的理念也大不相同。陛下一日日走向盛年,太后却一天天日薄西山,陛下有他的施政目标,可太后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嘲讽地勾起了唇角,道,“故,我猜,陛下蛰伏于太后之下许久,心内必然有着不小的怨气。”
他的话说得这样直白,若是被外人听了去必会受到攻讦,阿玉忽地有些胆怯,她不大舒服地侧了侧身,问道,“这又与公子的求亲有什么关系呢?”
纪堂却道,“事必有因。太后长逝,陛下终于得偿所望,独揽大权,他打发了太后的旧臣,又大肆兴兵。几年后,他觉得兵精粮足,时机成熟,便终于开战。而他独立发动的第一场战争,便是于商於之地剑指楚国。”
阿玉莹润的面色微微泛了些白,她用力捏住了被角,细指因捏得用力也微微发白。
纪堂接着道,“当然,朝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发动这场战争。天时地利人和,以此三样计,我方并不占优,但陛下心如磐石,劝谏无用。商於一役,伤敌八百而自损一千,秦国最后虽勉强取胜,秦军精锐却伤亡泰半。”
阿玉脑海中有画面闪过,正是那日她在旬阳城墙上看到的累累箭孔、斑斑血痕。即便是事后回想,也不难想象当时战况之激烈血腥。
她不由捂住了心口,倒吸一口寒气。
纪堂叹道,“这本是一场不必要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且死去的千万条人命何辜。幸而陛下还未全被捷报冲昏头脑,朝中官员联署上书,劝说退兵,这才有了后来边境的歃血为盟。”
纪堂话锋一转,道,“至于你问,我为什么会娶你?”
阿玉抬眼,见他又从窗边走回了塌前。
他背过一只手,俯身在她的面前,凤眼里眸色深沉,缓缓道,“秦楚之间再起祸端,于两国均无好处。但秦国政局不明,只要陛下还在的一天,朝中自上而下的恶楚之风便不会改变,若是楚公子或是楚公主在秦国出现任何意外,那么结盟即刻就会变为结仇。而秦廷一干公子里,真正掌权者寥寥,与其把你们放在他人之手承担风险,不若由我亲自来护住这道秦楚联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